前几年我从聊城坐动车回蓬莱的时候,到了附近一家陌生的餐馆去吃饭,一进店便看见了挂板上标着的蓬莱小面四个字。怀念的思绪涌上心头,所以我大下午头点了一碗蓬莱小面吸溜了起来。餐馆很正规,刚刚装修过,餐馆崭新的大红牌子澄澄发光,给人一股眼前一亮的感觉,如果卤子没那么凉,面条的味道是蓬莱小面的味道那就更好了。
如果说蓬莱令我印象最深的事物是什么,那我首推便是蓬莱小面了。
许久未见的老乡在我刚回蓬莱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,结账时我看着一碗更比六碗多的账单,沉默片刻,不再用普通话而是改成正宗的蓬莱本地话和老板攀谈了一会儿,老板很客气,虽然面条价格没变不过还是送我一瓶可乐,临走之前还帮我把行李搬到了出租车上。
还是家乡人好说话啊,我在出租车上挺认真地寻思着。
外地的早点各种花样都有,有早上喝胡辣汤羊汤的,有吃馍馍汤的,还有吃肉夹馍酸辣粉的,但早上吃泡面以外的面条的人真是少之又少。而在蓬莱,最少有一半的本地人吃早餐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便是蓬莱小面,虽然最近国际化进程也铺展到这个小县城之中,肯德基麦当劳这些叔叔爷爷也开始争抢起早餐的份额,不过最少在价格这方面,蓬莱小面本身就有着天然的优势。好吃又不贵,这可以说是蓬莱小面的两个基本标签。
或者换种说法,真正的蓬莱小面,可以不好吃,但绝不可以非常贵。
在我小时候,蓬莱小面还没有这么正式地登入有门店有屋顶的面馆之内,大多数都是大街上一对夫妻随处支起一口大锅,摆上几张桌子几个板凳,丈夫负责做面,妻子负责收钱洗碗,面卤大多是直接装在暖瓶之中——那时候还没那么多口味,都是统一的鱼卤。在寒风冷冽的冬天,行人裹紧大衣,瑟缩着在路上前进,忽然看见前方路上白雾迷绕,随着寒风飘过来的是满含清香的刚下好的面条香气,于是抵挡不住诱惑,乖乖地掏出五角钱吃碗面条暖暖身子。
到了现在这年头,回忆中的露天蓬莱小面基本上已经绝迹了,偶尔出现在乡镇的镇集上——这是少数城管骚扰不到的地方,蓬莱小面进了正规的面馆之后,就不再像以前那样打游击战了,而是画起山头,各自营生起各自的势力起来了。
我所住的画河,附近有两家蓬莱小面的早餐面馆,一家在画河东面,窝在小区里面;一家在画河西面,正处桥头十字路口。两家虽然相距不足百米,彼此却完全算不上是竞争对手。
我并不打算详细说明两家店面条味道如何。
说来也巧,虽然各有不同,不过无论是“百年面道”,还是“蓬莱小面”,包括我们单位西边的“公平面馆”,还是有一个共同点的。
“百年面道”紧邻药店,“蓬莱小面”对头就是一个小诊所,而“公平面馆”更是紧邻西山医院,我时常不乏恶意地去揣摩,等哪天吃面途中腹痛难忍,买药看病倒是方便许多。
画河东面的面馆叫“百年面道”,夹在美容养生馆和药店中间,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“拥挤”,这家店是属于典型的“吃饭前怎么吃怎么香,吃饱后怎么看怎么嫌弃”的类型,从最宽容的角度来看,这里也算不上干净卫生,没有任何一个客人有勇气将手平放到那遍布油渍的餐桌之上,大家都是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安全的距离,落座后迅速吸溜起来,吃完后离座离去,没有一丝留恋,然后收拾卫生的大姨迅速靠过来,草草收拾一下后,身后端着面碗等待的新客人再次落座。
与这家“百年面道”比起来,画河西边的面馆可以说是有一副截然不同的面貌。
这家店叫“蓬莱小面”——是了,面馆的名字就叫“蓬莱小面”,不同于东边的邻居,“蓬莱小面”只有一名店员——可能就是这家店的老板,大概五六十岁,收拾卫生,算账收钱,下卤上面,全都是他一人在干。在“蓬莱小面”吃面的攻略就是,先在旁边店里买上几根油条,再去“蓬莱小面”吃面。
饶是如此,本末倒置并不可取,这家店的客人依旧不多,老板每天早上都挺清闲,老爷子时常看着店口的大柳树发呆,不知又神游到了何方。
Copyright © 2023 山东蓬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证000000号 鲁公网安备 37068402000356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