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话说,民以食为天。人生在世,当是食不厌精,哙不厌细。现代人已经把吃给研究透了,财力的充足、食材的丰富,让人们在吃这方面都能吃出个花儿来了,平素无论是去高档酒店赴宴,还是去苍蝇馆子小聚,亦或是居家烹制山珍海味,愈发觉得可吃的东西越来越多了,但是想吃的东西越来越少了,当然这是好事,说明社会在发展进步,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。很多人抱怨现在的东西不好吃了,诚然,那些 “养殖速成”的确实口感不如从前,最主要的还是“好饭”吃得太频,味蕾有些疲劳,营养堆积过剩,自然食不知味了。每每面对美食,就想起儿时去“吃好饭儿”的情景。
儿时的乡村,但凡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,主家是需要款待宾客的,那时候还不兴下饭店,都是把自家和邻居家当做“宴会厅”来招待亲朋好友。村里民风淳朴,谁家有个事儿,和邻居打个招呼,家里的桌椅板凳、大锅、柴火等随便用,谁也没啥可说的。以农耕为业的乡亲们大多会选择冬天农闲时来“办事儿”,这样宾主都有时间准备和参加。既然“办事儿”以吃为主,就少不了一名能“调得众口”的好大厨,在我那个小山村里,父亲从部队学回来的烹饪手艺就派上了用场,帮人家“上灶”的次数多了,名声也就传开了,算得上是小村的“御用大师傅”。通常主家会提前一个月备下薄酒登门相请,讲明因何办事、待客规模、酒菜档次、具体时间等,父亲则根据主家提供的信息列出相适应的菜单,根据人数写出主辅材所需的数量,好让主家提前买齐备好。当然要是逢着白事,父亲则是宽厚地随叫随到。办事儿的提前一天,父亲从厢房拿出他的“趁手兵器”一一检视,沁透了油的提篮里装有笊篱、大勺、铲子和菜刀等,个顶个的油汪汪的。如果主家是没出“五服”的本家或者很合得来的人家,我则得遵循小孩子不上桌的规矩,去帮忙干些搬凳子、端盘子等零碎活儿。
在家乡吃好饭儿,处处彰显着主人的好客,客人绝对得是“大胃王”才行。宴席由于菜品太多而分成两个阶段,中间以上一碟印有吉祥图案的小饽饽为界。对于一贯朴素节俭的乡亲们来说,算是一场奢侈的“满汉全席”了。
一干人等前前后后得忙一个多小时,上菜已毕,父亲就忙着“收兵刃”,并按照主家的意思用大锅的余温热上菜,帮忙的人们收拾案板,洗刷撤回来的碗碟。等到客人心满意足的走后,我们再次端着托盘去挨个打扫战场,这也是个细致活儿,需要把剩的多的菜收集在一个大盆里,有个讲究叫做“收折箩”,之所以这样做,一是为了节约,二是为了集福讨喜气。还有一点最重要的是,主人家会给宾客们分一些“折箩”带回家。赴宴归来的人家则会用玉米皮各盛少量“折箩”送给街坊们,寓意沾沾福气喜气,而我最爱那掺和在一起的吃好饭儿菜,百味糅合,汇成人间美味。每次得到这掌心的一簇,都不舍得大口吃掉,需得小心翼翼的夹起一点,放入口中含着细品,那个味道,一直都流淌在我的舌尖上,三十年了,舌尖上品尝了众多山珍海味,却终究盖不住那“折箩”美味。
诸事收拾停当,所有帮忙的就可以坐下来吃饭了,菜是一个不少的一桌子新菜,在主人的感谢声中,大伙儿谈论着今天“办事儿”的圆满成功,纷纷放松下来该吃吃,该喝喝。忙活了大半天,吃起菜来格外觉得好吃。通常父亲只拣清淡的拌菜吃几口,喝上一点酒解解乏,接连两天的油烟味熏得人头晕脑胀,没有食欲,非得歇上一天才能缓解。第二天,主家会提上一大兜“折箩”、烟酒和钱送来,钱是不能要的,东西会在推让中收下,于是接下来几天,我就可以美美的吃上好几顿乡村特色的大餐了。
那个年代,随大人们去吃上一场吃好饭儿,足以让孩子们在同伴面前吹上好几天,舌尖上、齿缝里好几天都能咂摸出当时所尝到的大餐滋味。“正宗的吃好饭儿”已经近三十年没有参与了,后来,父亲之后再无原汁原味的“坐席大师傅”,慢慢就有了按桌算钱的专业大师傅,菜品也改良了,口味也不传统了,再也没有人在自家“办事儿”了,都选择去饭店招待宾客“吃好饭儿”。标准逐年提高,“硬菜”越来越多,就餐环境也越来越好,饭店服务也越来越到位,可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,没有了热闹的盛菜刷碗声,没有了川流的端盘子身影,没有了搬桌子扛凳子的忙碌,没有了土的掉渣的煎炒烹炸老手艺,也难怪这好饭儿味道淡了许多。
回味那难忘的“吃好饭儿”,也算是忆苦思甜,不忘初心,我们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父辈们代代相传的技艺与风俗,还有他们勤奋节俭的精神、热情好客的品德。在振兴农村经济的同时,不忘深耕乡村传统文化,留存并传承一些好的风俗人情,有助于培养新一代农村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,有助于吸引游子们反哺故乡、都市人亲近乡村,让朴素的乡村携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向更多的人敞开怀抱,自信的说上一声,欢迎来乡村吃好饭儿,体验不一样的生活!
Copyright © 2023 山东蓬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证000000号 鲁公网安备 37068402000356号